通知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三部门关于举办2022年(第28届)北京科技周活动的通知

                                                                                                       京科文发〔2022〕90号

各区政府,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市纲要实施办各成员单位,各有关单位: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宣传贯彻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颁布实施20周年,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按照《关于举办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通知》(国科发才〔 2022〕69号)要求,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将共同主办2022年北京科技周活动(以下简称科技周),重点展示“十四五”期间北京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彰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论述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惠及于民、着力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浓厚创新文化氛围。 为切实做好2022年北京科技周相关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与主题

(一)时间

2022年5月21-28日

(二)主题

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

(三)主要内容

1.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展示宣传科技创新成果。 一是围绕北京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战略科技力量,展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京布局和成果;展示“四个占先”“四个突破”等重大科技成果,充分体现“北京担当”。 二是围绕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聚焦产业新动能培育和全域应用场景构建,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体现“首都特色”。 三是围绕国际化特点和需求,聚焦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以及开放创新生态营造,展示“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规划及重大成果、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和成果,体现“高水平改革开放”。

2.聚焦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重点展示科技惠及民生,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一是围绕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项目和部分互动体验性好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对科学装置、绿色低碳、智慧生活等内容的集中呈现,体现科技惠及民生,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二是围绕“十四五”科普发展规划,通过冬奥互动体验、科普基地活动、创新发明、绿色低碳成果、院士讲科学等内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全民创新精神,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三是组织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宣扬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和创新争先模范,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报国,引领发展;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和时代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3.围绕《科技进步法》《科普法》,组织各类活动,广泛宣贯《科技进步法》、纪念《科普法》颁布实施20周年,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新法规顺利实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法治保障。

二、活动安排

(一)主场启动式

启动式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将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市领导、有关部门、科学家、外国专家、学生、社会各界代表出席,参观科技创新和科普展览,参与现场科普互动体验活动等。

(二)主场活动

主场活动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多角度阐述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医药健康、新材料、碳中和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展现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成果和展示性好的大型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彰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北京力量”。

(三)分会场活动

在通州区城市绿心公园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分会场,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园林绿化局、市科协、通州区政府共同承办,通过冬奥互动体验、科普基地活动、创新发明成果、绿色低碳等具体内容,打造一场互动性强、体验性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盛宴,充分体现科学普及、科技创新互促发展,呈现北京在迈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成果,凸显“科技让城市更美好”。

(四)市区联动活动

1.各区要结合本区域优势资源特色,组织好、举办好、宣传好、统计好本区科技周主场及全区域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三城一区”所在区要突出展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各区主场活动要与主场或分会场活动进行互动。

2.市科普工作联席会各成员单位、市纲要实施办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行业特点,围绕科技创新、科技冬奥、科普惠民,举办丰富多彩的行业品牌活动。

3.具备条件的高校院所、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创新主体在科技周期间要面向社会开放,展示高端科技资源,讲解相关科技知识。

4.各科普基地、社区科普体验厅、科普示范社区、创新型科普社区要充分发挥科普基础设施作用,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组织好社区主题科普活动,提升基层科普活动水平。

(注:根据疫情发展形势,若届时无法组织实体展览展示相关活动,将举办线上科技周。请各区、各成员单位、各科普基地、各创新主体、各相关单位根据北京市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要求,合理确定举办方式。)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区、各成员单位、各科普基地、各创新主体、各相关单位精心组织,加强作机制密切配合、集成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不同受众需求,认真办好科技周活动,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办出特色,切实保证北京科技周活动实效。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勤俭办会原则。

(二)精心策划、制定方案

各区、各成员单位、各科普基地、各创新主体、各有关单位应按照通知要求,尽快制定科技周活动方案,精心组织策划重点活动。各区应成立科技周领导机构,制定本区科技周总体实施方案。

海淀区要做好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的属地保障工作,通州区要做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分会场活动的属地保障工作。包括疫情防控、安全保卫、交通维护、组织参观、场地提供、环境整治等。

(三)周密部署、确保安全

1.线下活动要严格执行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加强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明确安全措施、安全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制定安保工作方案,落实防火、防踩踏等意外事故应急措施。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防护物资配备,设置应急区域,加强健康监测,做好消毒清洁、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安排专人进行疫情防控措施培训。

2.线上活动要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明确网络安全责任,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预防措施、处置方式做出明确部署,加强软硬件网络安全技术支撑,防止危害网络安全突发事件。

3.各主办、承办单位要充分提高安全意识,加强科技保密工作。认真制定活动应急预案,确保活动举办安全有序。

(四)注重联动、加强宣传

各区、各成员单位、各科普基地、各创新主体、各相关单位要重视科技周活动的宣传报道,组织动员各类新闻媒体深入基层,及时全面地宣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重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优势,推动媒体融合,以互联网为平台,创新科普宣传方式,拓展科普宣传载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两微一端”作用,采取微视频、微动漫、H5、VR、AR、MR等新技术开展宣传,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科技周的传播效果。

(五)认真总结、及时反馈

各区、各成员单位、各科普基地、各创新主体、各有关单位在本届科技周活动结束后做好活动总结,及时提供活动信息及相关情况,于6月3日(星期五)前将科技周总结报告、相关影像资料(视频不超过3分钟)、媒体报道、2022年北京科技周活动开展情况统计表(详见附件)报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联 系 人:祖宏迪、李 杨

联系电话:010—55578077、010—88827919

交换件发至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文化科技处(科普处);邮寄至海淀区裕惠大厦C座10层1020室  李 杨(收)。

电子邮件:bjkjz2017@163.com。

特此通知。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2年4月13日